《艾迪芬奇的记忆》评测 被低估的神作
首先说来惭愧,这款游戏其实早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发售,而身为游戏媒体从业人员的我当时竟然完全忽视了这款有潜力的作品,甚至直到上个星期之前我都没听过它的名字。直到《时代》周刊公布了“2017年最伟大的十款电子游戏”排行榜:任天堂的“绿帽子”和“红帽子”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前两名的位置,而排行第三的正是这款被我忽视了的《艾迪芬奇的记忆》。
当然,考虑到《时代》周刊并不是一家专注于游戏领域的媒体,我当时还将信将疑地重新检查了一遍2017年TGA提名清单。接下来,我才突然发现到这款游戏其实还同时获得了今年“最佳叙事”、“最具影响力”和“最佳独立游戏”三项大奖提名。既然事已至此,我不得不相信《艾迪芬奇的记忆》肯定有着某种独特之处。
于是,我怀着好奇心通关了这部半年前发售的作品。当制作人员名单浮现出来的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这款游戏恐怕是今年被忽视、被低估得最严重的神作。
“行走模拟器”的巅峰
从《到家》、《万众狂欢》、《史丹利的寓言》到《看火人》,叙事探索类游戏往往能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叙事创意,但是和大多数有着明确目标、强调成就感和爽快感的传统游戏相比,它们在玩法上却又单调得令人瞠目结舌。行走几乎就是玩家需要操纵的全部内容,这类游戏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很不客气的绰号:“行走模拟器”。严格来说,《艾迪芬奇的记忆》依然没有脱离“行走模拟器”的范畴,但是与这类游戏的前辈们相比,它已经极大丰富了玩法层面上的多样性,并让叙事的过程前所未有地连贯自然。
《艾迪芬奇的记忆》是一款叙事探索类游戏。当然,这类游戏也有个很不客气的绰号:“行走模拟器”
艾迪•芬奇是芬奇家族最后的传人。她的童年是和母亲、外祖母以及两个兄弟一起在家族世世代代居住的祖宅里度过的。家里的房子非常大,可是母亲却把许多房间都锁了起来,并且直到搬家离开时都不让小艾迪去一探究竟。七年后艾迪长大成人,此时除她之外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已相继不幸去世。母亲在离世前将一把老宅钥匙交给了她,而艾迪也隐隐约约觉得家里人的不幸或多或少都与老宅中的秘密有关。于是,她决定返回故乡查明真相……
在这款游戏中,你将扮演回到故宅的艾迪•芬奇,一边想办法进入各个被锁起来的房间,一边以各个家庭成员生前留下的信件、日记、照片为线索解开每个人的身世之谜,并一步步逼近真相。老宅的场景设计得非常精妙,你很容易就能在探索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搜集到所有关键线索,各种各样的暗道、机关、密门还将老宅的各个部分更加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探索神秘老宅中的秘密是这款游戏的主线
你可以自由地探索当前开放的所有区域,但与此同时也绝不会迷失方向。恰到好处的字幕指引总是能让你注意到关键信息,以及接下来应该前往的方向。例如当你进入一个杂乱无章的房间,不知道该从哪些物品着手调查的时候,女主角会直接针对这里最重要东西(比如一副画)进行评论,而相应的字幕也会直接浮现在这幅画上。还比如当你走到楼梯口,不知道应该前进、左拐还是向后转身的时候,下一句游戏台词的字幕肯定会浮现在能够推动主线故事发展的方向。对于字幕的理解,绝大多数游戏都止步于“语言理解工具”,而《艾迪芬奇的记忆》却另辟蹊径地证明了它在游戏提示和路径指引等方面同样潜力无穷。
游戏中的字幕除了充当语言理解工具之外,还起着游戏提示、方向引导等作用
芬奇家族的祖宅非常大,从移民到这个地方的第一代芬奇开始,几乎每个芬奇家族的人都拥自己专属的房间,或者至少留下了一堆自己曾经存在的印记。游戏中总共会涉及到13个芬奇家族的人,而这些人物之间的代际和亲属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不过游戏并没有把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故事一股脑地扔到玩家面前,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帮玩家挨个梳理每个人的故事。每讲完一个人的故事,游戏就会在芬奇家族族谱上标注上他的位置;当整个故事全部讲完,我不但已经厘清了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基本上看清了故事全貌。在叙事技巧上,《艾迪芬奇的记忆》不但能做到扣人心弦,而且还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每讲完一个人的故事,就会在族谱上标明他(她)的位置
精彩的悬疑故事、别出心裁的字幕引导和连贯流畅的节奏让《艾迪芬奇的记忆》在叙事探索类游戏中出类拔萃。而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则足以让它升格为“行走模拟器”们的创意灯塔。事实上,这部作品在讲述每一个芬奇家族人物故事时,都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其中几乎每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都足以成为支撑起一款全新独立游戏的核心创意。
用玩法叙事
在《艾迪芬奇的记忆》中,真正出场的实际上只有1个人,而故事的展开形式主要依靠艾迪•芬奇在探索过程中评论性质的自言自语,以及以信件、照片、书籍、漫画等媒介触发的其他芬奇家族人物的插叙。每个人的故事都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整个流程下来13个人的故事不但没有丝毫重复,而且几乎每一个都讲得精彩纷呈。在这里,我会选择其中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详细说明。
芭芭拉•芬奇原本是家族里一位耀眼的童星,可是却在16岁那年不幸死于一场神秘的恐怖暴乱——于是芭芭拉的故事也顺理成章地以“恐怖漫画”的形式进行讲述。漫画特有的分镜技巧在游戏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故事的悬念也因此被营造得非常到位。
用漫画的分镜技巧来营造游戏悬念
不过玩家并没有在这个故事中简简单单地扮演“读者”的角色——在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你还需要亲自操控漫画书中的主角去体验那份紧迫感、以及可能会随时到来的Jumpscare。漫画书中涉及的某些细节在接下来还将成为了艾迪•芬奇进一步探索祖宅秘密的关键信息,这种设计大致和《生化危机7》中的“录像带”类似。而这也就在保证漫画书式条理分明叙事节奏的同时,兼顾到了玩家最细腻的情感体验,以及现实功利向的探索需求。
亲自在漫画中体验惊险时刻
莫莉•芬奇在辈分上来看应该算是主人公艾迪的祖母,但是她却在10岁那年因为食物中毒不幸死亡。那天晚上,莫莉的母亲忘了给她做晚饭就急促地催她回房间睡觉。于是这个尚不懂事的儿童在半夜醒来后就饥不择食地吞下了一大堆牙膏、塑料小饰品和发干过期的宠物饲料。可是莫莉在吃完这些东西后依然很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变得有些奇妙了:
莫莉看到了窗外的小鸟,于是瞬间就变成了一只凶狠的猫咪扑了出去。接下来,你将操纵这只猫咪在屋外的树杈上和那只小鸟展开一场追逐战。
操控猫咪猎杀麻雀
当你如愿以偿吃掉那只小鸟后,突然发现自己又变成了一只猫头鹰。因为体型变得更大,因此反而比刚才更饿了。然后你只好盘旋在田野上空想办法猎杀落单的野兔。
猫头鹰盘旋在空中捕杀兔子
两只兔子下肚后,你又发现自己变成了体型更加巨大的鲨鱼,此时的你只有去捕杀海豹这种体格的生物才能勉强填饱肚子——似乎有一种强大的魔力让你永远饥不择食。
扮演鲨鱼撕咬海豹
果然,在鲨鱼之后你变成了一只海怪,而你的捕杀目标也变成了过往船只上的水手。在大开杀戒之后,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浮现了出来。于是你沿着海岸边的下水道进入了某间古宅的一间儿童房。床上躺着一个叫莫莉的小女孩,而她的肉似乎会更加美味……
接下来变成了一只海怪,开始猎杀人类
上面提到的诸多细节来源于莫莉死前写的最后一篇日记。根据正常的逻辑判断,从“变成猫咪”开始的后半部分应该仅仅只是莫莉的想象。或许在她幻想自己变成猫咪、猫头鹰、鲨鱼、海怪进行捕猎的时候,现实中的莫莉又继续在房间中吞食了更多原本不能吃的东西。这种表现手法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些类似:一波三折的捕猎游戏虽然虚无缥缈,但是其细腻的表现和其背后细思极恐的真相着实令人动容。
正在吞下牙膏的莫莉
里维斯•芬奇的故事则是这款游戏在设计层面上的最高成就。
在辈分上看,里维斯应该算是艾迪的哥哥。他是咸鱼罐头厂的一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要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用流水线上的铡刀切鱼头。长年累月枯燥重复的工作让他逐渐患上了妄想症。
里维斯是一名咸鱼罐头厂的流水线工人
《艾迪芬奇的记忆》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小游戏还原了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扮演里维斯的你一方面需要用右手操控鼠标模拟流水线上切鱼头的动作;另一方面则需要用左手按WASD操控想象出来的小人四处闯荡、进行冒险。
在刚开始的时候,流水线占据了屏幕的绝大部分,而想象中“勇者冒险”的情景仅仅是以气泡形式存在的、用黑白线条粗略描绘的迷宫小游戏。对里维斯来说,把自己想象成闯荡世界的勇者只是工作时顺便用来自娱自乐的想象游戏。
一边切鱼,一边幻想。此时想象中的场景还仅仅是屏占比较小的简笔画迷宫
随着流程的逐步推进,里维斯想象中的冒险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2D粗线条的迷宫场景也随之变成了有彩色贴图的2.5D上帝视角游戏。
此时想象中的场景已经大幅扩充了版图,而且有了彩色的贴图细节
接下来,里维斯意识到自己只有在想象中的世界才有价值:在现实生活里,他只是一个卑微的流水线工人;但是在想象中,自己却可以披荆斩棘、无所不能。于是他开始排斥现实生活,对于自己想象中的人生则是越来越向往。与之相对应的,里维斯想象的“勇者游戏”在这时候不但变成了有着丰富3D建模的越肩视角游戏,而且还占据了屏幕的绝大部分位置。象征着现实生活的“流水线切鱼”小游戏则被淡化到了一个不怎么显眼的位置。
想象中的游戏变成了3D越肩视角,而且占据了屏幕绝大部分位置
最后,切鱼游戏终于在屏幕上彻底消失。第三人称越肩视角的勇者游戏变成了第一人称主视角,并占据了屏幕全部位置——里维斯彻底进入了想象中的世界。你控制着里维斯在民众的簇拥下走进王宫,谦虚地低下头颅,英俊的王子(或美丽的公主)将替你加冕为王。然而,里维斯在现实世界的身体也同样做出了低头的动作——只不过等待着他的并不是皇冠,而是流水线上砍咸鱼脑袋的铡刀……
在想象中的世界里加冕为王
里维斯的小游戏令我非常震撼,不过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有多么回味无穷,而是因为它传达出了一种极致传神的体验赢取了我的同理心,让我能够高度精确地体验到角色心态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切鱼小游戏让我亲身感受到流水线工作有多么无聊,画质逐步进化的勇者游戏也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当里维斯决定全面放弃现实生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用世俗的眼光对他评头论足,我和这个角色同样感到无奈、绝望。
这种高度精确的情感传达效果是电影、音乐、小说、绘画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均不可能达到的。这个片段让我瞬间对游戏这个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肃然起敬,也让这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显得格外了不起。
两个小时的精品
大多数叙事探索类游戏的流程都不算长,但《艾迪芬奇的记忆》却短得有些让我意外。通关这部作品大致只需要两个小时,在游戏时长上它甚至还比不上许多互动电影游戏的一个章节;不过Steam上68元的售价却足以买到一整季的《行尸走肉》。按单位时间的花费来计算,电子游戏长期以来都是最廉价的一种娱乐形式,而68元/2小时的定价却已经持平、甚至超过了在中国看一场电影的花费——而这肯定会超出不少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这两个小时的精致体验,花了他们5年时间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我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告诉所有人“购买这款游戏物超所值”。对于更加希望获得短平快的爽快感、成就感的玩家而言,这笔钱可能更加适合留给《星球大战:前线2》开箱子(如果EA还要重新上线内购系统的话),或者留着明年去买《星球大战8》的电影票。但是我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艾迪芬奇的记忆》对游戏这种艺术形式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这笔“昂贵”的定价以及2个小时短暂的美好体验。
通关后可以在族谱上直接选择指定的人物故事进行体验
通关后,我当即就决定要从头重新游玩一遍这部作品。这一方面是因为《艾迪芬奇的记忆》确实精彩得让人回味无穷,大师之作值得反复回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总觉得故事似乎没有讲完,之前留下的某些悬念和谜题到最后都没能彻底解释清楚。比如在游戏涉及的13个芬奇家族成员中,并不是所有人最终的下落都有着明确的说明;还比如,对于游戏中一些超乎常识的诡异现象,到最后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明确解释。
并不是所有人的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不过当我第二次通关并重新审视了一遍这款游戏后,所有困惑和问题都尘埃落定。我承认,游戏确实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大坑,但是故事的整体脉络实际上已经非常完整。要解释清楚这些未解之谜其实并不困难,但《艾迪芬奇的记忆》不是侦探游戏,更不是《走进科学》栏目,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必要。这些缺失的拼图其实更像是“维纳斯的断臂”——在残缺、悬念和遐想的作用下反而变得更美了。
结语
《艾迪芬奇的记忆》可能是今年被忽视、被低估得最严重的神作。它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行走模拟器”,但是和《到家》、《万众狂欢》、《看火人》等前辈相比,已经极大丰富了玩法层面上的多样性,并让叙事的过程前所未有地连贯自然。而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则足以让它升格为同类型游戏的创意灯塔。用各种新奇玩法叙事所传达出的高度精确的情感体验,不但让游玩的过程回味无穷,而且也让游戏这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显得格外了不起。